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 学院要闻>> 正文
学院要闻 | 留存过去,唤醒未来—「想像中的香港」综述
发布时间:2022-07-02 发布者:2022-07-02 浏览次数:

香港,这座有着独特气质的城市,传统性与未来感交织,高楼大厦与市井街巷相容,八九十年代以来从这里孕育诞生的无数小说、音乐、电影、电视剧、服饰妆容、粤菜美食等等,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印记,共同揉成了国人记忆中美好浪漫的集体想像、一代值得珍视的文化回忆,或也成为作家们创作中萦绕的回声?

从二○二一年至今,随着「大湾区」概念的兴起,港风重新吹起热潮,正是时候来做一场盛大的集体回忆。因此本次在特辑主题「我心中的科幻文学」之下,与蓬莱科幻学院合作特辟「想像中的香港」专栏,邀请老中青不同代际的华语科幻作家抚今追昔、畅想展望,旨在留存过去与未来的记忆和想像。


致敬经典作为回望经典的开端,「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」蔡骏的〈香港一夜〉写于二○一四年,当时正有一场风波,作者也是从那时起开始重新审视香港对于一代人的影响。作为上海人的蔡骏自述道:「我们是浸淫在香港流行文化中长大的,无论电影、电视、音乐还是金庸、梁羽生的武侠小说,都造就了我们的青春记忆。在上海,许多人也有香港的亲戚,似乎前往香港就像前往一个圣地。尽管我们后来也知道,香港并不完美,不是所有人都在那里找寻到了梦想。」〈香港一夜〉以悬疑的笔法,在叙述中巧妙营造出虚实相交的效果,讲述了「我」与初中同学、痴迷香港文化的「小马哥」之间的交往历程,映射出的恰是每个不同时代的香港对于我们的影响,也许这种影响正在以新的形态变幻,却都构成了我们身上无法切割的一部分。

新移民代表的科幻评论家、研究者三丰在〈寻找杨子江——一位改写中国科幻史的香港作家〉中,展现出A.I.级的科幻观察者与资料控的专业度,对上世纪出现的一位名为「杨子江」的科幻作家的创作历程和生平,进行了细致严谨的考究。最后他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到其代表作《「天狼A—001号」之谜》的珍本,研究之后认为,这部作品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,是这一时期中国科幻创作的集大成者,是香港科幻的源头之一,也是今后撰写中国科幻史无法忽略的里程碑式作品。可以说,它的重见天日必将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科幻史。

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对科幻大家倪匡的专访〈我写的不是科幻小说〉中提到对大陆作家的欣赏,尤其科幻女作家钱莉芳以历史事件为题材,读来「惊为天人」、「充满诗意」,甚至玩笑说大约「作者也是外星人,不是地球人做到的」,只可惜后来少有新作了。蔡澜曾赞倪匡「也许是外星人」,如今给予钱莉芳这样的评价,可谓同道中人的知音之情。钱莉芳得知后激动地表示:前辈是她重要的精神导师,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有底气站到偶像面前,所以她才努力写作。借本次专题契机,特别邀请钱莉芳重新出山:她以短篇小说〈天眼〉向前辈的《眼睛》致敬,模仿了经典的「现代背景加古代神话」框架,标题上则沿袭自己代表作《天命》、《天意》的系列,这也让我们看到两代科幻作家之间的相互欣赏与传承。全文以一封来自「前同事邮件」的形式构成,讲述了一位有「千里眼」能力的少年可以穿越时空、「遥视」到远方的光线和景物,但又如何意外失去这一特异功能,并在最后给出科幻的解释。

向偶像致敬的不仅有钱莉芳,刚获第十九届「百花文学奖.科幻文学奖」的蓬莱科幻学院科幻教师游者(高阳)创作了短篇小说〈新蓝血人〉,灵感来源于倪匡经典科幻作品《蓝血人》——这是「卫斯理系列」代表作,描述了侦探卫斯理遇到的一系列离奇、怪诞的事件,包含科幻、奇幻、悬疑、探险等元素,并多次改编成电影、系列剧等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,在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科幻历程上都有深远的影响。〈新蓝血人〉保留了「卫斯理」这一标识性人物,力图还原五六十年前作品的质感,表达「血变」之后对人性产生的影响,乃至人群的混乱与新的秩序,此外还融入克苏鲁神话等元素。作者表示,意以微薄的笔力,向那个时代的香港科幻表示怀念。

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的短篇小说〈隧道里的九龙城寨〉,回顾了承载着香港历史变迁的九龙城寨。小说利用游戏世界的时光穿梭,回到一九八七年的九龙城寨,见证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发布,和港府宣布拆除九龙城寨的声明,刻画出多个典型的底层人物:无证行医的医生、古惑仔、学生仔、阿婆、越南船民……这些在时代洪流中起伏跌宕的普通人,也是香港历史的一部分。故事暗藏多个线索且具张力,结尾反转彩蛋令人动容。

纵观香港的流行文化,电影亦是引起最多共鸣的话题。二十世纪的香港电影出现过几次鼎盛,巅峰时期甚至能与荷里活较量。新生代代表科幻作家星河在〈刀砍枪击下的电影萤幕〉一文中,分享了自己从小受到观影文化滋养的成长经历,以黑帮片(或曰警匪片、枪战片)这种表达「暴力美学」的类型片为主线,先后谈及《枪火》、《暗战》、《黑社会》、《赌神》、《赌圣》、《学校风云》、《监狱风云之少年犯》乃至武侠片《少林寺》等经典作品并进行专业分析,涌动著作者的浓郁情怀,读来回忆感十足,仿佛回到了那个熠熠生辉的年代,令人不胜唏嘘。

忧思明天「欲理解这样一部观照未来的幻想小说,则需了解香港的变迁。」这是韩松在评论文章〈为明天忧思——谭剑和他的《人形软体》〉中的一段话,很好地连接了过去与未来。

科幻界「四大天王」之一的韩松一直对香港充满关注,接受《明报月刊》科幻专辑采访时曾说,科幻产生在有野心、有雄心、变化非常快、拼命往前跑的环境里面,曾经科幻在香港叱咤风云的时候,是香港很有想像力的年代,也是文化最开放多元的时代。他希望重新唤起香港人对未来的想像力,做出新的思想转变和未来定义。科幻其实就是能带来新鲜冲击的方式之一,让你重新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。

《人形软体》是被港媒称为「倪匡接班人」谭剑的代表作,曾获首届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。在文中,韩松从作品谈到作者其人,从时代背景谈到香港人的意志、毅力和生命的顽强,指出「香港仍是一个保有理想主义火种的城市」。韩松认为,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,活生生描绘出一个金钱统治一切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,彰显了独特意味和现实批判性,反映了港人当下的心理和关切,也更需引发内地人们的关注和思考。

其实这种「后现代的、反乌托邦」式的香港想像,出现在众多作家的笔下:中国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陈楸帆的短篇小说〈派对之死〉是少见的粤语小说,标题取自英国摇滚乐队Blur的歌名,描述了在一系列灾难之后的未来香港,代表着浪漫自由的「派对」和想像未来的「科幻作家」全部消失,主角对着一本过去的科幻杂志,在长辈的回忆下不禁陷入追思。

如果说〈派对之死〉想像了失去派对和科幻小说的世界,九十后科幻作家段子期的短篇小说〈香港制造〉则设想失去香港一大重要文化符号——「电影」。故事围绕一对母子展开,母亲是电影院的老员工,患上阿兹海默症,在电影被神秘力量格式化抹除后,只有她一人还记得看过的影片。儿子是香港的新一代,从最开始对电影漠不关心,到后来听母亲讲述并口述给更多人。最后为了保留电影这一种独特的文明,科学家邀请母亲进入冬眠舱去往未来,儿子则留下来为大家讲述那些逝去的光影。小说中假想电影是高维文明遗留在人间的一个梦,祂的梦醒了,「电影」这个梦境也就消失了。其实电影的意义就在于造梦,香港电影曾经辉煌如梦幻,但有多少人还会记得、还在怀念?电影当然不会消失,但其实这是在寓意记忆会被遗忘。这是段子期第三次以「电影」为主题而创作的科幻作品,她愿将〈香港制造〉称之为「电影三部曲」的终篇。

比起前两篇,蓬莱科幻学院首席科幻作家杨平的短篇小说〈港真〉则让香港失去得更多:设定香港因为神秘原因移到太平洋中央,经济凋敝,政府用现实增强技术(AR)建立了多层模型,覆盖整个香港,人们可以选择生活在某个层中,对应香港的不同时代。主人公去寻找传说中的香港之珠,在各层之间流转寻觅,最终放弃AR,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目标,但当地人告诉他,这只是妈祖像,是香港人祈祷的对象。本篇标题巧妙利用了粤语的谐音梗,作品立意在于探索AR在未来社会的可能应用方式,以奇异的新科技开始,逐步落入现实,色调由绚丽多彩变得阴暗,基调亦从欢乐变为阴郁。

旅美科幻作家、现任纽约州立大学数学教授的北星也越洋参加本次专栏,短篇小说〈香港的雪〉重在将个体哀婉的情绪与大时代背景所结合,设想极端气候变化造成一场香港百年难遇的大雪,人工智慧研究者施明与妻子阿芳一起在雪中步行登太平山赏雪,借助施明的智能眼镜,两人一边登山赏雪一边回忆他们旅行时遇到的各种自然灾难,最后结局有着反转。全文铺垫细密,结尾处烘托得情感动人,反映了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悲欢离合。


多元世界〈香港的雪〉以香港大学校园的场景开头,而九十后科幻作者、研究者和译者范轶伦的短篇小说〈新.牛尾汤传说〉则将场景设在香港中文大学。范轶伦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文化研究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,〈新.牛尾汤传说〉取材自流传在港中大的「牛尾汤」校园传说,进行了科幻演绎,描绘一个惊悚温馨的「跨界」爱情故事,或可称为「科幻鬼故」。这种「跨界」,不仅是时空的跨越,也是身份和性别的跨越。作者笔下的近未来香港,人类与赛博人、机器人共生,既有赛博朋克的都市风情,又有蒸汽朋克的大学校园,而爱情就悄然生发在这种「混杂」(hybridity)之中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篇小说与作者另一部作品《城市之光》共用同一世界观设定,不知作者是否有意探索构建「香港朋克宇宙」?

从「港漂」到「新移民」,作者在香港经历的身份转变,也促其思考中港两地的关系,渗透进作品当中。同样关注这一话题的还有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,她的系列小说《港漂记忆拼图》从大陆留学生的视角去描述中港文化碰撞之下的心灵境况,探讨后现代语境之下的后人类等命题。〈「港漂的记忆:大湾区文学的科幻拼图」对谈录〉一文记录了牛津大学英文系博士、华威大学兼职导师施东来、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博士吕广钊与吟光和杨平的对谈实录:

吟光介绍「港漂」系列作品承载了她的亲身经历和对香港社会生活的思考,提出现代人大都是「漂泊者」,而且这种「乡愁」终不可逆,因为回到故乡再不是原本的自己,也就没有故乡了。小说借由科幻设定,每一章都是对前面一章的解构和不断的反转,也喻示着现代人处于被消解、被解构到乃至虚无的状态,这或许是后现代社会的普遍感受。

吕广钊从科幻的「地方感」概念出发的话,认为香港是非常值得分析的地方。这部作品放到留学生科幻的背景中去解读,可以同「离散族裔」联系,期待看到留学生群体发出声音。

施东来分析,以前在香港及国际上,在港大陆人的形象长期被香港影视作品所裹挟,较为负面,距二○○三年开放大陆学生来港就学已快二十年了,仍然少见以大陆留学生的视角出发去处理中港文化差异和矛盾。所以无论是作为打破科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新尝试,还是作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特殊性的新探索,这些交织的语境都决定其独特的时代意义;不管是从留学生文学的脉络来观察,还是以非西方科幻文学的新发展趋势来研究,这部作品的出现都富有创新精神,值得肯定与期待。

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江波在短篇小说〈维多利亚港的航太母舰〉中,描绘了一位飞向太空的香港宇航员,在维多利亚港与一个小男孩发生的对话。相比起前面众多反乌托邦作品,这篇可谓是基调光明的正乌托邦。维多利亚港是香港的特殊印记,火星开发是全中国乃至人类的未来畅想,作者通过作品中的象征和升华,表达了对香港成为新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好愿景,期望在内地的平台依托之下,港人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,保持高度繁荣而依旧自豪骄傲。

正如韩松所说,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面对迷雾一样的现实,我们只能从科幻中去找答案。在二○一九年的香港书展上,韩松与香港作家谭剑、台湾作家伊格言共同开展「多元的科幻,多元的想像」对谈活动,力图在文化技术、思想观念上相互补充、吸取灵感,焕发出新的想像,对什么是未来的「华人想像新世界」找到新的审美和新的话语出路。如今大陆科幻在蓬勃发展,而香港、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科幻作家,所有人创造的独特世界,共同成就了宇宙的精彩。因为科幻的核心就是提供多元版本,表达出人们不同的和各异的梦想。


蓬莱科幻学院


欧宝登录app入口官网-蓬莱科幻学院
联系电话:0538-6050235
学院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学院西路8号欧宝登录app入口官网


Baidu
map